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头条 都别吵了!手术室**事件终极完结版
医生手术室**事件持续至今,各方似乎还在忏悔的眼泪、愤怒的呼喊以及对事实的探究中左右摇摆。如果你已经对网络大V无休止的争吵感到厌烦,不妨看看这篇文章:我们不谈情绪,只说事实。
时至今日,我们回头再看事情的经过,会发现整件事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由三块拼图组成的。
事件的第一块拼图来自于自媒体,在微博这个“理不清”的复杂社交平台上,大声疾呼有时会被信息潮水淹没,轻轻咳一声儿反而能惊醒一头名为舆论的猛兽:
12月20日,一名微博网友发布了5张图片,内容为几名身着绿色手术服、面戴口罩的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的集体摆拍合影。几张图片均可见手术台上躺有病人。该条微博的配文是:“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想说,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手术同时你们在做什么?拍照留念,如果手术台上是你的父母亲戚,你还会这么做吗?”.
事件的第二块拼图来自于卫生管理部门,面对舆论指责想要快刀斩乱麻的西安市卫生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整件事情升级为“理不清Ver.2.5.0”:
当晚,西安市卫生局公布了关于“医生手术台**”调查情况的通报。西安市卫生局在全市卫生系统对凤城医院通报批评,并责令其向社会公开道歉。此外,该院常务院长被处以记过、留职察看一年等处分,分管副院长、麻醉科主任、护士长则被免职。
事发后,当事人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主任郑晓菊向媒体描述了事情的经过。当时是在医院老手术室的最后一台手术,医护人员连续七小时手术终于保住了患者的左腿。在高兴之余,也为了纪念老手术室,他们才拍下了这组照片。西安市卫生局的处罚决定加上当事人的自述,让很多医生站出来为这样一个职业鸣不平,甚至发出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呼声。
迷信“有图有真相”的时代已逝去,一张图片确实不能涵盖所有的信息。健康界制作这个拼图,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情的始末。而在这件事上,真正值得一说的是事件映射出来的趋势:懦弱者在寻找真相,而勇敢者在追求真理。
在具体事件引发的讨论中,最容易让争论升级的是人的个人情绪,或是说简单的“对错判断”.无论是刚开始舆论一边倒的情况,还是后来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不能离开“谁对谁错”的争论。《舆论反转了吗?不,只有分裂》一文从这种思维模式里跳脱出来,拿出了判断是非的另一个标准:
卫计委2011年版「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工作职责」第二章「临床部门工作制度」四十九条「手术室管理制度」2.3条明确规定:「入手术室人员未取得医院管理部门的许可,任何个人、科室及媒体不得携带各种摄影器材进行手术拍照、录像。任何人员不能将移动通讯工具带入手术间内使用」。
如果光说条文,可能会显得不近人情。但是人情和法理的关系就如同一块皮草的两面:一个缺失法理的社会就可能在人情的漩涡中失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这件事中,什么才是真正理性的态度?
“一方面,即使当事医生违规,处理也应依法依规,而不应乱棍打死;另一方面,也不应因为医生群体的工作辛苦、新闻媒体报道不当或当地卫生局的非法行政,而把**事件当事医生明显违规的行为合理化,这,才是理性的态度。”
最后,我们不妨回到事件本身的三块拼图上来。道家对于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有自己的一套观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的道,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不同。最开始发布照片的博主的“道”很简单:鸣不平。然而从这个简单的出发点衍生出的第一块拼图遇到第二块拼图:行政干预,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两者的合力又推出了第三块拼图:医生的反弹,最后剩下的只有争执和嘈杂。
再来掉一次故纸堆,回到这个“三”字。古汉语中“三”能代表复数,这样做才能够让行文简捷。这场牵扯甚广的手术室**风波是由三块“拼图”而生,最好也让它在“三”这一个数字上,画上句号。
在整个事件中,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值得人们思考,比如张强医生分享的这些保护患者隐私的经验:
不外泄患者的家庭和疾病信息,包括孕产妇的信息。即便是科研、教学需要,也需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同意。另外,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使得很多医生愿意分享病例和故事。我也不例外。除了少数患者主动愿意公开身份外,对于大部分患者都要做隐私保护处理。
方法1.马赛克处理。我常用的是“美图秀秀”的马赛克功能,遮挡患者和家属的脸部或手术区域。
方法2.错开始间发布。可以把当天的病例故事推迟几天或几周后发布,并不影响案例传递的价值,但保护了患者隐私。
方法3.隐去或虚构年龄、地域、性别、姓名。适合于科普教育的文章,同时具备一定的时效性。
方法5.拍照时避开敏感的角度。为了表现医生的工作镜头,要巧妙地避开和患者有关的任何镜头。